什么是熱療法
熱療法是治療腫瘤的一種方法,它是根據(jù)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對熱的敏感性不同,通過加熱病灶部位來殺死腫瘤細胞的方法。
熱療法可以分為兩種:通常把治療溫度控制在47°C以上的療法稱為熱消融療法,該法能使腫瘤組織在高溫下急劇壞死,但同時對正常組織也有一定損傷,而且臨床試驗復(fù)雜,因此一般不予采用;而把治療溫度控制在42~46°C之間的療法稱為過熱療法。
熱療的作用
根據(jù)《熱療法溫?zé)嵩?三井式熱療法》的系統(tǒng)闡述,熱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改善血循環(huán),促進炎癥的消散或局限。溫?zé)崮芙档屯从X神經(jīng)的興奮性,有解除疼痛作用。溫?zé)峥墒咕植垦軘U張,減輕深部組織充血。對老年人,嬰幼兒,體溫過低,末梢循環(huán)不良者,可用熱進行保暖,使患者舒適。
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血流速度加快,利于組織中毒素的排出;同時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增加血流量,加快新陳代謝,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。因而在炎癥早期用熱可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和消散;在炎癥后期用熱,可因白細胞釋放蛋白溶解酶,溶解壞死組織,從而有助于壞死組織的清除及組織修復(fù),使炎癥局限。
熱療能降低痛覺神經(jīng)的興奮性,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,減輕炎性水腫,加速致痛物質(zhì)的排出及滲出物的吸收,從而解除局部神經(jīng)末梢的壓力。熱療還可使肌肉、肌腱和韌帶等組織松弛,可緩解因肌肉痙攣、關(guān)節(jié)強直而引起的疼痛。常用于腰肌勞損、腎絞痛、胃腸痙攣等病人。
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體表血流增加,因而相對減輕深部組織的充血。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使病人感到溫暖舒適。多用于危重、年老體弱、小兒及末梢循環(huán)不良病人的保暖。
熱刺激蛋白(HSP=Heat Shock Protein)為用溫?zé)帷p傷的方式刺激人體所生成的蛋白,它能在細胞內(nèi)復(fù)制各種蛋白,并有助于受損細胞的修復(fù)、細胞的自爆(細胞脫噬)等,為人體細胞中不可或缺的物質(zhì)。
熱能還可復(fù)制并制作出大量的免疫細胞,而免疫細胞又能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和消滅癌細胞。
熱療的影響因素
(一)用熱方式
熱療的方式分為干熱法和濕熱法,濕熱法用水等液體作傳導(dǎo)介質(zhì),滲透性大。干熱法用遠紅外線等作熱源。
(二)熱療的部位
一般來說皮膚較薄及經(jīng)常不暴露的部位對熱更為敏感。另外,血液循環(huán)良好的部位,熱療效果更好。
(三)熱療面積
一般說來,熱療面積大則反應(yīng)強;如熱療面積小,反應(yīng)則弱。熱療面積越大,越易引起全身反應(yīng)。
(四)熱療時間
一般熱療的效應(yīng)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產(chǎn)生,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強。用熱時間多為10~30分鐘。
(五)溫度差
熱療溫度與體表皮膚的溫度相差越大,人體對熱刺激的反應(yīng)越強,反之則越弱;另外,如用熱時室溫過低,散熱就快,熱效應(yīng)也會降低。
(六)個體差異
病人身體狀況、精神狀態(tài)、年齡及性別不同,對熱療的耐受力不同,反應(yīng)也不相同。如年老病人,因感覺功能減退,對熱療刺激反應(yīng)比較遲鈍;嬰幼兒對熱療反應(yīng)較為強烈;女性病人對熱較男性敏感等。
波長介于8-15微米的遠紅外線,被美國航空航天局(NASA)稱為“生命之光”,是純物理、非接觸式療法,對人體除具有溫?zé)嵝?yīng),能達到上面所說的效果外,還能產(chǎn)生共振效應(yīng),具有單純的熱療法所完全不可比擬的優(yōu)勢。